RSS訂閱.....Email訂閱 ........

2016年9月4日

23部電影票房破億,在電影狂潮之後....

說起從2008年颳起的台灣本土電影狂潮,至今我還是覺得驚訝,驚訝之處在於,台灣本土幾部電影竟然還可以壓過好萊塢大片,大家已經開始去電影院看自己拍的電影,甚至少部分電影還可以輸出到台灣以外,這對我們從小看香港電影長大的人來說,簡直就是不可思議。


要講台灣電影,其實一定要了解香港電影。在從前,香港一直是華人甚至是亞洲的電影中心。香港電影為何崛起有它內在的本質,這源自於1949年,上海的娛樂人才往香港逃跑,在香港建立完整的電影工業。而外在因素中,此時正是台灣跟中國大陸在戰備狀態,南北韓也是戰備,遠在東南亞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政治同樣動盪度不安,整個華人圈只有香港是最安定的。


香港電影一開始的市場是在東南亞,尤其著名的電影人邵逸夫,他本身是上海人,在香港建立"邵氏兄弟",也開啟了香港功夫片狂潮。而後從邵氏兄弟離開的鄒文懷創辦"嘉禾",嘉禾邀請了一代功夫大師李小龍拍電影,一拍就轟動全世界,之後,嘉禾又有許氏三兄弟喜劇與成龍功夫警匪片。從數據來看,香港電影正式狂飆大約是在1972年附近,這時香港電影剛歷過粵語電影的大泡沫,而李小龍把香港拉了一把,而後香港電影開始一路狂飆向上,直到1993年是最高峰,那年香港電影年產量有234部。其中,香港電影拍最好的類型就是,"功夫片"與"警匪片"


台灣電影其實也類似,從1949年開始,曾經短暫出現過台語電影大泡沫,而後台語片消失,國語片雖然慢慢變多,但整個電影工業發展遠不如香港,台灣只會拍文藝片,最後,台灣電影幾乎都是香港的天下。香港電影市場的轉移,大約是從1980年代開始,香港逐漸把市場從東南亞轉移到台灣,而後約在1984年,台灣變成香港電影第一大市場。因為台灣一直把香港視為"國內",而香港電影被視為"國片",這長期保障了香港電影在台灣的絕對優勢,也免於受好萊塢電影的衝擊。但直到約1993年附近,台灣開始無限制開放西洋片,此時,港片開始呈現一路大崩跌態勢,從約40%的市佔率一路狂跌,到最後,只剩個位數。


從2008年起,台灣開始出現本土電影的狂潮,大量本土電影擁有"億元"票房,統計2016年前,就有23部電影擁有破億的票房,簡單整理如下表:


在這波電影浪潮中,台灣本土票房最高的是勵志片,"海角七號",有5.3億票房,其它高票房的還有,"賽德克巴萊","大尾鱸鰻","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","我的少女時代".........。如果我們把中國大陸,香港,星馬票房一起統計,這時最高票房的電影是,"我的少女時代",擁有25億票房,其它還有"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","賽德克巴萊","痞子英雄","愛"....。在中國票房中,最高的是"我的少女時代",有17億台幣。在香港票房最高的是,"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",2.5億台幣,第二是,"我的少女時代"。


從這幾部熱賣片中統計可以發現,電影數量最多的類型片是,"愛情片"與"勵志片",共有12部,也就是說,這波電影浪潮主要是由"愛情與勵志片"主導,其它類型片,如戰爭片"賽德克巴萊",或警匪片"甜蜜殺機"也拍得不錯,但數量不多就是。其中,台灣跟中國大陸合拍片也佔有5部。另外,在股票市場方面,也出現了兩家影視股,分別是拍電視劇的"昇華",電影後製的"VHQ-KY",另外興櫃也有電影製片公司"影一製作"。


基本上,從"我的少女時代"這部片就可以發現,未來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對台灣電影會愈來愈重要,譬如,"海角七號"這部電影,在台灣最熱賣,它的票房約5.3億台幣,而中國大陸最熱賣的是周星馳的"美人魚",總票房換算台幣約162億台幣,也就是說,台灣導演要連續拍30部最熱賣的電影,才可以抵上中國一部最熱賣的電影。但這不意謂,台灣應該要拍中國大陸的電影,反而是,台灣要拍的是台灣本土電影,從台灣故事出發,拍更多好電影,最後,再伺機行銷到中國大陸。從香港電影的發展史就可以知道,香港電影之所以好看,是因為它只拍香港的故事,從香港本土出發,電影質量愈拍愈好,最終,才可以輸出到亞洲,台灣電影也應該是如此,從本土出發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